DSC02667 最近散步最吸睛的莫過於結實纍纍的龍眼樹。

時序進入秋天,中元節過後,龍眼果肉變得豐厚,農友大量採收。因為量多、除了鮮賣,也有許多農家開始烘焙。烘焙的器械各家不同,有的用電動、有的是川燙後請太陽幫忙曬,有的則是用古老的烘焙器具:柴燒的龍眼灶。不同烘乾的方法有不同的風味。以前不懂,總覺得龍眼乾就是龍眼乾,不都一樣?相信有許多朋友的看法和我雷同。

剛開店時,熬桂圓紅棗茶用的是市售的一般龍眼乾,香氣還不錯,但總覺得不夠好。有次要熬之前跟大姊提到這件事,她拿了家中剝好的龍眼乾及帶殼龍眼乾給我,並教我熬煮時把帶殼龍眼乾洗淨加入。熬好後試喝,令人大為驚奇:桂圓的香氣濃郁、口感豐富,應該不是只有加帶殼龍眼乾的功勞。拿未熬煮的龍眼乾試吃,感覺味道、口感和市售的不同,除了龍眼本身的香氣比較重,還多了種碳香味。詢問後才知大姊拿的是中寮有名的傳統古早味:碳焙龍眼乾。

最近在中寮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飄來柴燒味。許多農家都有龍眼灶,有的比較講究,用磚塊砌成,甚至還抹上水泥。有的則比較簡易,用鐵片組成。既然這是中寮一大特色,當然要給他努力記錄下來。朋友家有傳統烘龍眼的大灶,找天有空的下午跑到他家去拍照。隔沒兩天又跑去烤肉,烘龍眼的過程中有現成的木炭,烤肉最好了。

DSC02641 烘焙之前得先用剪子將一顆顆龍眼剪下。為什麼不用拔的?因為用拔的會有傷口,烘好後容易壞。剪龍眼這工作看似簡單,做起來還挺累人的。像我這種菜鳥剪下來的量遠不及「普洛」級的阿桑。

DSC02622 剪好的龍眼。

DSC02626 傳統的龍眼灶用磚塊砌成,非常有古早味。

DSC02627 另一個還抹上水泥,據說是為了讓保溫的效果更好。

DSC02630 裡頭密密的龍眼,整個放滿,可以放一千斤左右。這個沒有放很滿,大約八百斤。

DSC02624 上面再蓋上麻布袋也是為了保溫。

DSC02625 灶裡燒的是龍眼木或荔枝木,用修剪時鋸下的枝條或枯掉的枝幹當作熱源,不能用其他有味道的木材當火源,煙燻的過程中,龍眼會吸進木頭味,用龍眼木或荔枝木可讓龍眼乾的香氣加倍。用其他雜木烘,變成怪味道就糟了。看起來火不怎麼旺?因為要小火慢烘,才不會欲速則不達、烘焦了。共要烘三天兩夜不間斷。晚上睡覺時怎麼辦?得有人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起來添柴火。

DSC_3466 龍眼不是倒到灶裡面就不用管他了,烘焙段時間就得「翻焙」,翻焙是大工程,自己翻當然可以,但速度慢,翻好龍眼都冷了,得重新加熱,會延遲烘乾的時間,多人合力好辦事。通常一天得翻二到四次左右,端看火的大小決定。,如果偷懶少翻或沒照順序,會烘不均勻,有的太乾、有的還很濕。

DSC_3481 翻焙時得一層層翻,先把最上層取出裝籃,再來是中層,然後是最下層。倒回去時則先倒上層、抹平,再倒中層、抹平,最後倒下層、同樣抹平。再下次則得讓中間那一層到最下層,朋友解釋得很清楚,我聽得很模糊。這麼複雜不會記不住嗎?所以要寫在白板上,也要在籃中做記號才不致搞混。總之就是要讓整灶的龍眼都能均勻受熱就對了。

DSC_3468 一層層裝籃再一層層放回。剛開始要烘時龍眼很重,所以旁邊立了根鐵柱,是起重機,協助龍眼籃的搬運。

DSC_3472 烘好的龍眼外殼比較深,但不是這樣就結束了,還得曬過,讓多餘的水份充分去除才方便保存、不會發霉。

以上是朋友家的大灶,接下來為大家介紹路旁所見。

DSC02649 鄉間小路旁的簡易龍眼灶。

DSC02653 簡易灶旁的小貨車上曬著烘好的龍眼。

DSC02657 即使已經充分曬過,農人還是不放心,裝成袋了還要曬。因為一旦發霉、心血就全毀了。一袋袋的龍眼和後面的小花圃相映成趣,個人覺得這種畫面最能代表鄉間。

最近如果到中寮,別忘了買包碳焙龍眼乾回去當伴手禮。怎麼選購品質好又便宜的農產品呢?不妨到鄉間繞繞,看到自己用傳統龍眼灶在烘焙的就問問,通常農友都會很大方的請人試吃,吃滿意再買。價格一般也會比較便宜,大量購買還會主動給優惠。唯一的缺點是沒有美麗的包裝,但內在比較重要,您說是吧?